才能与出身、经历无关今天是2016年7月1日,还有两个月标志着我独立工作一周年。这一年里,美其名曰是独立工作。我总是安慰自己,周星驰成名前也经历过这么一段有自己大把时间学习的时间。确实这段时间学习了很多,看了长征、康熙王朝、雍正王朝,开始学习红酒,听了耶鲁大学的金融和音乐公开课,等等等。有的时候就好像回到了中学,每天都有几个科目的学习,只不过现在课程自己安排,也不用考试了。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着去某网络报名相亲,也穿插着自己的疑惑,不知道这样的“学习”以后会不会有用到的地方?以及像多多数人一样,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在哪里?出路在哪里?最近有朋友介绍的机会去大集团“正常”上班,可是我已经习惯了在可控的范围内工作,不想再冒任何的风险给任何“傻逼”当下属。我隐隐的定了个规矩,就像《穷查理宝典》里面提倡的那样,不和自己不敬佩的人工作,不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。如果你不想听我以上的唠叨,只是想听听有关电影的事情,那么以下就是了。最近大部分时间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吃完饭,配一杯之前喝剩下的红酒,抱着放松的心情,打开电视,翻到CCTV5中央电影频道,选一部每一天最晚的那部电影。今天我看的是《玛丽娜》,一部关于意大利小男孩生活的故事(尽管只看海报会以为是一部情色电影)。开头透过镜头能感觉到意大利的阳光,暖暖的,温柔的。小村庄的生活看上去无忧无虑,每份人都满足的过着日子。男主的爸爸留着深色的头发,有一双稍显内敛但深情的眼睛,一个高挺有力的鼻子和薄薄的嘴唇。通过他和家人的互动可以看出,这是一个深爱妻子和孩子的好丈夫,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有责任的好男人(现在越来越难碰到了,这个话题放到以后讲相亲的时候再说)。只不过,快乐的时间总是很快,爸爸为了生活出发到“欧洲最富有的地方”比利时去工作,承诺3年后会回来给自己买一个五金铺并让儿子继承祖业当个铁匠。父亲带着妻儿期盼的眼光出发了。我们都以为接下来电影描述母子如何在意大利继续生活,等待父亲回家。不过如果这样的话,也许我今晚看的只是一部平庸的作品而已。一部好的电影,总是能让不同的人从电影中看到不同的自己,这次触动我的是:才能和出身、经历无关。男主(抱歉我总是记不住外国人的名字)对音乐的执着在他们生活在意大利的时候已经显现出来了:坚持去上音乐课,尽管有的时候免不了迟到。不过你们想想,现在有多少孩子都是被父母生拉硬拽,连蒙带骗的去上钢琴课的?如果你们的孩子们出现了明显的反抗心理,请停下来思考一下,这真的是孩子的兴趣吗?有这个必要吗?也请仔细观察一下,孩子有没有更感兴趣或者更具天赋的地方?如果有的,不要害怕他会三分钟热度,请积极引导,支持孩子往自己的兴趣发展。这是为人父母最应该做到的事情了。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男主一样不屈不挠,听信自己内心的声音的。男主的天赋表现在手风琴和唱歌。手风琴作为线索,反复的出现在电影里,也带动着电影的剧情发展。此时的第二个转折,爸爸来信让妻子和孩子们(男主还有个妹妹)到比利时去。刚开始当然满怀期待,只不过去到之后,发现住的是煤矿工人的棚屋,加上天气湿冷,男主表示被爸爸欺骗了,父子的对立开始。(原来大欧洲之前也有过这种廉价煤矿工人,他们也经历了这个时代,所以不要再妄自菲薄说我们国家不好了,国家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,如果你没法做出什么贡献的话就别叨逼叨了。)在新环境极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,男主想起了手风琴和音乐。当然我现在就能告诉你们,男主最后成功了,成了一位有名的音乐家和制作人(洛克格拉纳塔)。只不过就是中间经历了没钱买乐器,被爸爸嫌弃做音乐不赚钱,被本地人排挤,做修车工,录了唱片没人买,无牌照演出被罚钱以及心爱的女孩被强奸等等“而已”。与此同时,男主与父亲的对立越来越猛烈,虽然父亲带儿子去那个可怕的煤矿里工作过,也尽力的为家里付出,但是在电影的前三分之二,男主还是无法换位的理解父亲的爱,父亲也无法和儿子再怎么交流,最后都不想和儿子说话了。男主一直认为他父亲的这些不是爱,是束缚,是愚昧,是落后。直到有一次父亲弄伤了腿,加上手术的后遗症导致无法继续被煤矿公司聘用时,男主才恍然明白,之前父亲之于这个家的意义是什么。父亲就像是家人的空气,如果突然有一天把空气都抽干了,所有人都无法呼吸。父亲要多努力才能做到让妻儿感受到这一切像是空气般顺理成章。不过最后我想说的是,虽然这个家庭生活的很艰辛,男主也经历了很多看似无法迈过去的坎,最后还是排除万难,坚持到成功。如果你今天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,抱怨家庭父母给你的枷锁,却还是在默默过着不变的生活,没有行动去改变现状,没有勇气去承担改变的风险,那么,我很遗憾的告诉你,你就是值得过这种固定上下班,挤地铁,休息的时候刷刷手机的生活。如果你现在内心里还有一丝不甘,请立马制定一个可行的方案,放手一搏。谁也不知道,但是万一,成功了呢?@Olivia_Mok